尚不能与ADNOC或其买家确认上述价格。
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加快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2013年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三大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油品质量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四川盆地安岳地区天然气勘探获重大发现2013年中国油气勘查投资达800亿元,油气储量增长保持高峰态势。
周吉平还与诺瓦泰克公司总裁米赫尔松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诺瓦泰克股份公司关于收购亚马尔液化天然气股份公司股份的股份收购协议》。西起印度洋东岸、横贯缅甸、跨越中国滇黔桂3省区的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继东北(中俄)、西北(中亚)和海上(途经马六甲海峡)三条能源进口通道建设之后开辟的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全长7676公里。2012年以来,我国很多地区连续多天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针对治理空气污染PM2.5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石油愿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格拉斯说,厄瓜多尔有句古话延误时间就是失败,对于合作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将全力以赴加强督办,推动厄瓜多尔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尽快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加快合作进程。
他说,这次来访带来厄瓜多尔政府的多名部长,体现对加快推进厄中合作进程的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此次访问表达厄瓜多尔强烈的合作意愿。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汪东进此前与格拉斯一行就扩大上游领域合作,尽快审批太平洋炼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组建合资公司,解决融资、税收、项目管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达成多项共识。6.工厂化钻井与储层改造技术助推非常规油气规模有效开发工厂化钻井与储层改造技术是基于丛式井批量钻井、快速移动式钻机、同步建井、集中压裂等核心技术,结合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方法,实现开采成本最低化、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新型钻完井作业模式。
二是实现了适用于单列年产50万~350万吨天然气液化装置的大型制冷压缩机、低温阀门、冷箱等重大设备国产化,研制成功国内最大的丙烯、乙烯和甲烷制冷压缩机,最大的国产电机及变频器,最大液化天然气装车系统,并实现了工业应用。首次提出阿姆河右岸中部发育大面积缓坡礁滩储集体的地质认识,极大地拓展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在模拟功能上,创新形成了中高含水油田优势通道渗流模拟和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发育模拟技术,系统解决了我国陆相沉积高含水油田精细挖潜和低渗透油气藏高效开发的精确数值模拟问题,预测符合率提高了5个至10个百分点。9.催化汽油加氢脱硫生产清洁汽油成套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支撑公司国IV汽油质量升级历经近十年持续攻关,中国石油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生产清洁汽油成套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取得成功。
4.浅层超稠油开发关键技术突破强力支撑风城数亿吨难采储量规模有效开发新疆风城浅层超稠油由于受原油黏度高等因素的制约,自1958年发现以来一直未能有效动用。地层元素测井资料还可用于沉积环境研究、烃源岩研究和岩石脆性分析。
地层元素测井是复杂储层研究和页岩油气、致密油气识别和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疆油田采用G3i+震源控制箱体VibPro+DSS+DS3高效采集,在国内实现了首次自主研发大型仪器6万道带道正式生产、首次采用同步滑动扫描技术进行采集、首次正式采用地震队信息化生产、首次炮点无桩号施工作业,平均日效7269炮,最高日效12316炮,刷新国内陆上地震勘探日效纪录,标志着自主软、硬件产品及配套技术通过全方位检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石油工厂化钻井与储层改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非常规油气的规模有效开发。围绕两宽一高地震勘探面临的技术难题,中国石油形成了基于五大自主核心装备和软件的两宽一高地震勘探配套技术,并实现商业化应用。
探索形成了方案设计最优化、工程技术模板化、施工作业流程化、作业规程标准化、资源利用综合化、队伍管理一体化的工厂化钻井与储层改造技术路线。在处理规模上,创新形成了海量数据动态压缩存储技术,解决了大规模模拟数据存储、搜索、调用等内存有效利用和数据高效调用的技术难题,在普通PC机上模拟规模突破500万节点。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9件,国内发明专利17件,技术秘密7项,企业标准1项,关键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其中磺酰基内给电子体技术及载体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压裂液连续混配、工作液循环利用、集中控制为主的高效压裂技术。
建立了巨厚膏盐层下高效聚气的成藏模式和超深超高压气藏高效开发模式。10.中国石油首个高效球形聚丙烯催化剂成功实现工业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球形聚丙烯催化剂(PSP-01)开发成功,打破了中国石油一直以来不掌握聚丙烯催化剂核心技术的局面,实现了高性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零的突破。
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项目采用G3i+低频可控震源+DSS的高效采集模式,完成全球陆上首块使用1.5Hz低频可控震源的工业化勘探。主要创新包括:通过模拟实验与地震剖面精细解译,建立了同一应力机制下含盐前陆冲断带的构造样式,确定了深层盐下迭瓦冲断构造特征。
7.地层元素测井仪器研制获重大突破地层元素测井通过测井信息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得到地层中硅等十余种元素的含量,进而确定地层中各种矿物的含量。这两项技术整体水平都达到国际先进,辛烷值损失指标领先于国外同类技术。这些创新理论技术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次发明了定转子旋转床技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球形催化剂载体。自主研制成功高温大排量举升工艺技术,解决了浅层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井180℃~220℃大排量举升难题。初步形成了以岩石力学、地应力、油藏工程和管柱力学为基础的井网部署、轨迹设计、钻井压裂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与技术规范。
以快速轨道运移、模块化设计为主的工厂化作业钻机技术。中国石油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实现了大型天然气液化工艺及装备的国产化,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天然气液化工程。
尼日尔的两个新区带及阿姆河右岸等勘探领域取得规模突破,直接新增2P石油地质储量4.47亿吨、天然气400亿立方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仪器刻度环境与仪器性能检测体系,实现了仪器定型。
该技术首次采用磺酰基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关键组分,取代了国际上通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给电子体。2013年,PSP-01在大连石化20万吨/年Spheripol聚丙烯装置上应用,累计生产高速BOPP薄膜专用料T36FD约6500吨。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成套技术填补了中国石油的技术空白,首次完全通过小试、中试和工业放大,实现了技术自给,解决了清洁汽油生产的重大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新一轮汽油质量升级,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事前事后法律、法规存在空白与执行不力的情况,安全及环境意识不强。尽管目前我国在城市油气管道建设中采用了中压管,但却使用顶管技术,即在不挖开路面的情况下施工,减少对城市交通的阻断,而不是采用安全性更高挖开路面,加一层套管的工艺。当前对易燃易爆的油气,主要是以针对突发事件的抢修方案应对为主,亟需改变这一现状,明确事后责任及环境处罚力度与执行,而重罚是发达国家防止管道事故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手段。
首先,近年来国内输油管线快速发展,暴露出深层机制体制问题。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又会使得路面问题向路面以下传导,加大管道风险。
两次事故均暴露出,在我国迅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过程中,隐藏着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深层问题。但是,我国近年高频率的管道事故不是简单的概率可以解析的。
与国外输油管线普遍采用中高压管不同,国内目前输油管线以中低压管为主,管道等级较低。从更深层次看,体现出我国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城市建设与管道建设矛盾积累。
由于资源产地与市场分布不均衡,造成油品调运不及时的情况经常发生。目前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缺失环境保护内容,事后的责任认定不明确,缺乏防风险激励机制,中央和地方管理权责设置失衡,地方政府缺乏执行力。过去10年,随着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陕京线、川气东送等工程的完成,我国初步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全国性油气网络,油气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其特点为一次性投资低,代价为频繁检修(一年一检,国外普遍为三年一检)。
由于短时间内输油管线快速发展,导致一次性投资较低、对资金需求压力低的方案更受青睐,而且在这方面存在历史欠账,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在工程建设投资方面形成的以小博大的思维有关。此外,一次性投资较低也意味着利息少,更高的工程效益,使得在决策时存在不良激励。
大连事故是运油船在卸油过程中,此次是在原油从石油储备库运输到炼油厂的管道中。当然,从概率上说,管道规模越大,事故概率加大。
管道运输是大运量液态和气态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在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方面均有较大的贡献。其次,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城市建设与管道建设矛盾积累。